2022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专升本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要求

2022-03-14 16:07:00
2174
分享
来源:库课网校

 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、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、对疾病的认识 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基本原则,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,形成中医学的思 维方法,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、中药学、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,满足 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。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:

  一、绪论

  (一)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

  1.了解中医学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。

  2.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。

  3.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。

  4.掌握四大经典的成书年代、作者及主要学术内容。

  5.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医家、 代表作及主要学术内容。

  (二)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

  1.掌握整体观念的概念。

  2.掌握人是一个有机整体:生理功能的整体性(五脏一体观,形神一体观,精 气神一体观);病机变化的整体性;诊断防治的整体性;养生康复的整体性。

  3.理解人与自然、社会环境的统一性:自然(社会)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; 自然(社会)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;自然(社会)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。

  4.掌握辨证论治的概念。

  5.掌握病、证、症的基本概念。

  6.理解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其关系。

  7.掌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概念。

  8.理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。

  (三) 《中医基础理论》课程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

  二、中医学的哲学基础

  (一)气一元论

  1.掌握气一元论的概念。

  2.了解气概念的形成。

  3.理解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:气是物质;气是万物的本原;气的运动是万物变 化的根源;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。

  4.了解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:构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;阐释人体生命活 动;解释人体疾病变化;指导疾病的诊治。

  (二)阴阳学说

  1.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。

  2.掌握阴阳的特征:普遍性;关联性;规定性;相对性。

  3.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归类。

  4.了解阴阳概念的源流。

  5.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:阴阳交感.阴阳互藏.阴阳对立制约.阴阳互根 互用.阴阳消长.阴阳转化.阴阳自和。

  6.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:说明人体组织结构;概括人体生理功能; 阐释人体疾病变化;应用疾病诊断;指导疾病防治。

  (三)五行学说

  1.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。

  2.了解五行概念的源流。

  3.掌握五行的特性:木曰曲直;火曰炎上;土爰稼穑;金曰从革;水曰润下。

  4.掌握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:归类的依据、方法和结果(构成五行系统)。

  5.掌握五行相生的概念、次序;母子关系。

  6.掌握五行相克的概念、次序;所胜与所不胜关系。

  7.理解五行制化的概念、规律和意义

  8.掌握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、次序、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。

  9.理解五行的母子相及:母病及子;子病及母。

  10.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: 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; 说明五脏功能 及其关系;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;应用疾病诊断;指导疾病防治。

  三、藏象

  (一)概述

  1.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。

  2.理解藏象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。

  3.理解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。

  4.掌握脏腑分类及各自生理特点。

  (二)五脏

  1.掌握五脏的概念及其生理特点。

  2.掌握心的生理功能:心主血脉;心主神明。

  3.理解心的生理特性:心主通明;心火宜降。

  4.理解心的系统联系:心藏神;心在志为喜;心在体合脉;心其华在面;心在 窍为舌;心在液为汗;心应夏。

  5.掌握肺的生理功能:肺主气司呼吸;肺通调水道;肺朝百脉,主治节。

  6.掌握肺的生理特性:肺气宣发肃降。

  7.理解肺的生理特性:肺为华盖;肺为娇脏。

  8.理解肺的系统联系:肺藏魄;肺在志为忧(悲);肺在体合皮;肺其华在毛; 肺在窍为鼻;肺在液为涕;肺应秋。

  9.掌握脾的生理功能:脾主运化;脾主统血。

  10.掌握脾的生理特性:脾气宜升,包括升清和升举内脏;脾喜燥恶湿。

  11. 理解脾的系统联系: 脾藏意; 脾在志为思; 脾在体合肉, 主四肢; 脾在窍为 口,其华在唇;脾在液为涎;脾应长夏与脾主四时。

  12.掌握肝的生理功能:肝主疏泄;肝主藏血。

  13.理解肝的生理特性:肝主升发;肝喜条达而恶抑郁;肝为刚脏。

  14. 理解肝的系统联系: 肝藏魂; 肝在志为怒; 肝在体为筋; 肝其华在爪; 肝在 窍为目;肝在液为泪;肝应出春。

  15.掌握肾的生理功能:肾主藏精;肾主水;肾主纳气。

  16.理解肾的生理特性:肾主蛰藏;肾水宜升;肾恶燥。

  17.理解肾的系统联系:肾藏志;肾在志为恐;肾在体合骨荣齿;肾其华在发;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;肾在液为唾;肾应冬。

  (三)六腑

  1.掌握六腑的概念及其生理特点。

  2.掌握胆的生理功能:胆贮藏和排泄胆汁;胆主决断。

  4.掌握胃的生理功能:胃主受纳水谷;胃主腐熟水谷。

  5.掌握胃的生理特性:胃主通降;胃喜润恶燥。

  6.掌握小肠的生理功能:小肠主受盛化物;小肠主泌别清浊;小肠主液。

  7.掌握大肠的生理功能:大肠主传化糟粕;大肠主津。

  8.掌握膀胱的生理功能: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;膀胱汇聚水液。

  9.掌握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:运行水液;通行元气。

  10.掌握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:上焦如雾,中焦如沤,下焦如渎。

  11.了解辨证三焦。

  (四)奇恒之府

  1.理解脑的生理功能:主宰生命活动;主宰精神活动;主感觉运动。

  2.掌握髓的生理功能:充养脑髓;滋养骨髓;化生血液。

  3.掌握女子胞的生理功能:主持月经;孕育胎儿。

  4.理解女子胞与脏腑.经脉关系。

  (五)脏腑之间的关系

  1.掌握心与肺的生理关系:气与血的关系。

  2.掌握心与脾的生理关系:血的生成;血的运行。

  3.掌握心与肝的生理关系:血液运行;精神情志。

  4.掌握心与肾的生理关系:水火既济;精神互用;君相安位。

  5.掌握肺与脾的生理关系:气的生成;津液代谢。

  6.掌握肺与肝的生理关系:气机升降。

  7.掌握肺与肾的生理关系:呼吸运动;津液代谢;阴阳互资。

  8.掌握肝与脾的生理关系:疏泄与运化互用;藏血与统血协调。

  9.掌握肝与肾的生理关系:精血同源;藏泄互用;阴阳互资互制。

  10.掌握脾与肾的生理关系:先天后天相互资生;津液代谢。

  11.理解脏与脏之间的病理关系。

  12.了解腑与腑之间的关系

  13.掌握心与小肠的生理关系:心经与小肠经表里络属;心主血脉与小肠化物相 关。

  14.掌握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:肺经与大肠经表里络属;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 关。

  15.掌握脾与胃的生理关系: 脾经与胃经表里络属; 水谷纳运协调; 气机升降相 因;阴阳燥湿相济。

  16.掌握肝与胆的生理关系:肝经与胆经表里络属;同司疏泄;共主勇怯。

  17.掌握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: 肾经与膀胱经表里络属; 共主尿液的生成与排泄。

  18.理解脏与腑的病理影响。

  19.了解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

  四、精气血津液神

  (一)精

  1.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。

  2.理解人体之精的生成.贮藏与排泄。

  3.掌握人体之精的功能:繁衍生命;生长发育;濡养作用;化生气血;化神作

  用;抗邪作用。

  (二)气

  1.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。

  2. 理解人体之气的生成: 物质基础(先天之精气. 后天水谷精气合自然界清气);相关脏腑(肾为生气之根,脾胃为生气之源,肺为生气之主)。

  3.掌握气机与气化的概念。

  4.掌握人体之气的功能:推动作用;温煦作用;防御作用;固摄作用;中介作用。

  5.了解人体之气的分类。

  6.掌握元气的概念.生成与分布.生理功能。

  7.掌握宗气的概念.生成与分布.生理功能。

  8.掌握营气的概念.生成与分布.生理功能。

  9.掌握卫气的概念.生成与分布.生理功能。

  10.理解营气与卫气的关系。

  (三)血

  1.掌握血的基本概念。

  2. 理解血的生成: 物质基础(水谷之精; 肾精.髓); 相关脏腑(脾胃. 肾肝. 心肺)。

  3.理解影响血运行的因素及相关脏腑。

  4.掌握血的功能:濡养作用;化神作用。

  (四)津液

  1.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。

  2.理解津液的生成、输布与排泄。

  3.掌握津液的功能:滋润濡养;充养血脉。

  (五)神

  1.掌握神的基本概念。

  2.了解神的生成、功能和分类。

  (六)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

  1.掌握气与血的关系: 气为血之帅(气能生血、行血、摄血); 血为气之母(血 能载气,血能养气)。

  2.掌握气与津液的关系:气能生津;气能行津;气能摄津;津能载气,津能生气。

  3.掌握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:精血同源;津血同源。

  4.理解精气神之间的关系:精气相关;精神互用;神气互生。

  五、经络

  (一)概述

  1.掌握经络的概念。

  2.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。

  3.了解经络系统的形成。

  (二)十二经脉

  1.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。

  2.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和交接规律。

  3.掌握十二经脉在头面部、躯干部和四肢部的分布规律。

  4.理解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、流注次序。

  (三)奇经八脉

  1.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.

  2.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。

  3.掌握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的大体循行和基本功能。

  (四)经别.经筋.皮部.别络

  1.了解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概念。

  2.了解十二经别和十五别络的概念及功能。

  (五)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

  1.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。

  2.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。

  六、体质

  (一)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

  1.掌握体质的概念。

  2.理解体质的特点。

  3.了解体质的构成要素。

  (二)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

  1.了解体质的生理学基础。

  2. 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:先天因素(父母禀赋,性别差异); 后天因素(年龄因 素,饮食因素,劳逸因素,情志因素,地理因素,疾病因素,针药因素)。

  (三)体质的分类

  1.了解体质的分类方法。

  2.掌握体质阴阳分类法:阴阳平和质、偏阴质、偏阳质的概念。

  3.理解体质阴阳分类法:阴阳平和质、偏阴质、偏阳质的体质特征。

  (四)体质学说的应用

  了解体质学说的应用: 体质与养生、 体质与病因、 体质与病机、 体质与辨证论治。

  七、病因

  (一)概述

  1.掌握病因的概念。

  2.掌握辨证求因的概念。

  3.了解中医学探究病因的方法:问病求因,辨证求因。

  4.了解病因学说的源流。

  (二)外感病因

  1.掌握六淫的概念。

  2.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。

  3.理解六气的概念及六气与六淫的关系。

  4.掌握风邪的概念。

  5.掌握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风为阳邪,轻扬开泄,易袭阳位;风行善行而 数变;风性主动;风为百病之长。

  6.掌握寒邪的概念。

  7.掌握伤寒与中寒的概念。

  8.掌握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;寒性凝滞主痛;寒性收 引。

  9.掌握湿邪的概念。

  10.掌握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阻滞气机;湿性重浊; 湿性黏滞;湿性趋下,易袭阴位。

  11.掌握燥邪的概念。

  12.掌握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燥性干涩,易伤津液;燥易侵肺。

  13.掌握火(热)邪的概念。

  14. 掌握火(热)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 火热为阳邪, 其性炎上; 火热易扰心神; 火热易伤津耗气;火热易生风动血;火邪易致疮痈。

  15.掌握暑邪的概念。

  16.理解伤暑与中暑的概念。

  17.掌握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暑为阳邪,其性炎热;暑性升散,易扰心神, 伤津耗气;暑多挟湿。

  18.掌握疠气的概念。

  19.掌握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:传热性强,易于流行;发病急骤,病情危笃; 一气一病,症状相似。

  20.理解影响疠气产生和流行的因素: 气候因素; 环境因素; 预防措施不当; 社 会因素。

  (三)内伤病因

  1.掌握七情的概念

  2.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。

  3.理解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。

  4.了解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

  5.掌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;直接伤及内脏(首先影响心神,损伤相应之脏, 易伤心肝脾,易伤潜病之脏腑);影响脏腑气机(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思则气结, 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惊则气乱);多发为情志病;影响病情变化。

  6. 掌握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: 饮食不节(过饥, 过饱); 饮食不洁; 饮食偏嗜(寒 热偏嗜,五味偏嗜,食类偏嗜,嗜酒成癖)。

  7.掌握劳逸失度的致病特点:过劳(劳力过度,劳神过度,房劳过度);过逸。

  (四)病理产物性病因

  1.掌握痰饮的概念。

  2.理解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的概念。

  3.理解痰饮的形成。

  4.掌握痰饮的致病特点:阻滞气血运行;影响水液代谢;易于蒙蔽心神;致病 广泛,变化多端。

  5.掌握瘀血的基本概念。

  6.理解瘀血的形成原因:血出致瘀;气滞致瘀;因虚致瘀;血寒致瘀;血热致 瘀;津亏致瘀;痰饮致瘀。

  7.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:易于阻滞气机;影响血脉运行;影响新血生成;病位 固定,病证繁多。

  8.了解结石的概念.形成及致病特点。

  (五)其他病因

  了解外伤、诸虫、毒邪、药邪、医过和先天病因的致病概况。

  八、病机

  (一)概述

  1.掌握病机的概念。

  2.了解病机学说的发展概况。

  3.了解中医病机理论的主要特点:整体观,辩证观,恒动观。

  (二)发病

  1.掌握发病的概念。

  2.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: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;邪气是发病的重要 条件。

  3.掌握正气的概念。

  4.掌握正气的作用:抗御外邪;祛除病邪;修复调节;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 调。

  5.掌握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:正虚感邪而发病;正虚生邪而发病;正气的强弱 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。

  6.掌握邪气的概念。

  7.理解邪气的作用:导致生理功能异常;造成脏腑形质损害;改变体质类型。

  8.理解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:邪气是疾病发生的原因;影响发病的性质.类型 和特点。

  9.了解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:决定发病与否;决定证候类型。

  10.了解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:环境与发病;体质与发病;精神状态与发病。

  11.了解发病的类型:感邪即发;徐发;继发;复发。

  (三)基本病机

  1.理解基本病机的概念。

  2.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。

  3.掌握虚、实病机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。

  4.了解虚、实病机各自的常见病证及临床表现。

  5.理解虚中夹实、实中夹虚各自的病机特点。

  6.了解由实转虚、因虚致实各自的病机特点: 。

  7.掌握真实假虚、真虚假实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。

  8.了解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:正胜邪退;邪去正虚;邪盛正衰;邪正相持;正 虚邪恋。

  9.掌握阴偏胜、阳偏胜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。

  10.了解阴偏胜、阳偏胜的形成原因。

  11.理解阴偏胜、阳偏胜的病证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。

  12.掌握阴偏衰、阳偏衰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。

  13.了解阴偏衰、阳偏衰的形成原因。

  14.理解阴偏衰、阳偏衰的病证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。

  15.理解阴阳互损的病机特点。

  16.掌握阴盛格阳、阳盛格阴各自的概念及病机特点。

  17.了解阴阳转化、阴阳亡失的病机。

  18.了解精的失常:精虚;精的输泄失常(失精.精瘀)。

  19.掌握气滞、气逆、气陷的概念及常见脏腑病机。

  20.了解气闭、气脱的病机特点。

  21.理解血虚、血运失常(血寒、血热、血瘀、出血)的病机。

  22.了解津液不足、津液输布排泄障碍的病机。

  23.了解内生“五邪”病机。

  24.了解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。

  25.了解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。

  26.了解疾病传变的形式:病位传变;病性传变。

  27. 了解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: 环境因素; 生活因素; 体质因素; 病邪因素; 诊 治因素。

  九、养生与防治原则

  (一)养生

  1.掌握养生.天年.衰老的概念。

  2.了解衰老发生和发展的机制。

  3.理解养生的基本原则:顺应自然;形神共养;保精护肾;调养脾胃。

  (二)治未病

  1.理解治未病的主要内容:未病先防,既病防变,愈后防复。

  2.掌握未病先防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。

  3.掌握既病防变的概念及其主要措施。

  4.掌握愈后防复的概念。

  (三)治则

  1.掌握治则、治法的概念。

  2.了解治则与治法的关系。

  3.掌握治病求本的概念。

  4.掌握正治与反治各自的概念、适应证及主要内容。

  5.掌握急则治标、缓则治本及标本兼治各自的概念及其适应证。

  6.掌握扶正与祛邪各自的概念及其适应证。

  7.掌握扶正与祛邪的运用原则:攻补应用合理;辨清先后主次;扶正不留邪, 祛邪不伤正。

  8.掌握扶正、祛邪、扶正兼祛邪.祛邪兼扶正.先扶正后祛邪和先祛邪后扶正 治则。

  9.掌握调整阴阳之损其有余治则: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。

  10. 掌握调整阴阳之补其不足治则: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, 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。

  11.理解阴阳双补和回阳救阴治则。

  12.理解调和脏腑之顺应脏腑生理特性.调和脏腑阴阳气血治则。

  13.掌握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则和常见治法。

  14.掌握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的治则和常见治法。

  15.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及其关系治则。

  16.掌握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治则。